
山东科技大学开办5个新兴、涉海专业方向
近来,山东科技大学面向海洋方向的发展引起关注,仅去年1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增设了5个新兴专业、涉海专业方向,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海洋矿产资源方向)是其中之一。 据调查,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许多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青岛作为我国著名的
海洋科学城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在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人才队伍、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扩大投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了竞争新优势。 山东科技大学主体搬迁到青岛后,在立足传统、发挥优势的基础上,早就把目光瞄向了广袤大海。为积极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及学院领导、专家积极调研,适时提出“依托我校
地质学科优势,在海洋地质,海洋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及研究等方面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方案,决定开办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海洋矿产资源方向),并成功获批,于2017年顺利招生。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海洋矿产资源方向)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深、动手实践能力强,掌握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海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海洋矿产资源勘查设计、施工、管理等部门从事海洋油气地质、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地质等资源勘查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等工作,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科学院副院长余继峰介绍: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掌握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技能,具有系统的资源勘查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对海洋矿产地质、矿产形成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化地球物理勘探原理及方法,具有物探资料解释分析的初步能力;具有对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和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在创新方面,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独立开展生产、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对海洋及其空间的综合利用。 为办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海洋矿产资源方向),院长韩作振表示,在前期已经确立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训,与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等涉海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三个课堂”(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理论与教学对接/第三课堂,直接把学生放到企业、现场),培养学生全面成长。 韩作振表示,开发海洋对工程技术有高度的依赖性。实践证明,没有
海洋工程技术的创新或高技术的突破,就没有海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充分开发海洋资源,也就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学院地质资源与
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学科优势及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淀的办学特色,积极引进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专业人才、参与海洋大科学的研究,为海洋矿产资源勘查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做出“地科人”积极的贡献。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再建12个学院
山大青岛校区给青岛带来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高端化。近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已经建成,图书馆主体封顶,再加上即将开始建设的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这五大标志性建筑将在“十三五”末全部投入使用,全面服务于两万名在校生和5000名教职工。“十三五”期间,山大青岛校区除了现有的六个学院外,还将面向海内外广揽高层次人才,新建12个学院(研究院),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岛蓝谷提供智力、人才和文化支持,助力蓝谷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区。 新建12个学院打造青岛智库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目前按照“理工为主,错位发展”、“着眼高端,集群发展”、“拓展空间,增量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青岛的地缘优势,一方面引进高端人才自主建设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参与世界教育竞争,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山东省特别是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蓝色硅谷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人才和文化支持。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平生说,在山大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布局中,青岛校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占据国际化的优势。另外,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按照高端化、国际化的思路来实施。除了现有的生命学科、信息学科、环境学科、海洋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八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平台组成的学科板块外,山大青岛校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共计12个学院(研究院),初期以研究院的形式出现,等运作成熟后再转为学院。 “我们强调不同文化在山大的交汇、碰撞,因而在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学科设置方面也全面与国际重点高校接轨。”李平生说。 对此,山东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学科平台队伍建设工作组于向明进行了补充。他说,青岛校区学科设置按照“统筹布局、一体发展”方针和“错位、占位、升位”原则,重点规划建设海洋、信息、生命、环境、社会科学等学科板块。像海洋学院就是错位发展的体现,山大海洋学院是对青岛海洋学科的补充和提升。山大将发挥在综合学科方面的优势,使海洋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实现从内陆到海洋、从近海到深海、从小海到大海的转变。根据计划,海洋学院将建设三大方向:微生物海洋学与海洋气候环境;海洋装备与信息工程;海洋机械。 “十三五”末在校生达两万人 山大青岛校区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建设研究性大学,在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王丰晓介绍,山大青岛校区对标国际名牌大学,实行小班化教学;按照国际惯例,本科课程不可随便调整;在教学之外,聘请外教和社会贤达,每周举行3至4场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另外,山大青岛校区全面实行导师制,今年入学的1000余名新生配备了110名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发展指导和生活指导。 按照山东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青岛校区发展需要,到“十三五”末,山大青岛校区学生总数将达到20000人,其中普通本科6200人,硕士5850人,博士1600人,留学
生1200人,国际合作学生4750人。教职员工总数达到5000人。 打造中德科研高端智库 微生物靶向治疗,集中药力于肿瘤部位杀死癌细胞,不破坏正常细胞又降低癌症治疗成本……在青岛蓝谷山东大学德国学院-成果转化基地,山东大学德国学院院长张友明告诉记者,“微生物靶向抗癌药物研究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下一步将进入临床实验。现在癌症肿瘤的靶向治疗费用很高,差不多需要45万元左右,我们在想有什么可以替代靶向治疗,毕竟大多数患者是平民百姓,现在就在研究获得微生物来治疗肿瘤,如果成功的话,费用只要几千块钱就够了!” 依托青岛市与德国的交流合作优势,以山东大学-亥姆霍兹联合生物技术研究所为核心,整合中德合作双方的相关优势学科力量和学术资源,组建山东大学德国学院(Sino-GermanCollege)。德国学院已入驻蓝色硅谷,建立了包括两位德国院士的学术团队,并于10月16日在青岛校区举行了揭牌仪式。德国学院院长由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千人计划”入选者张友明教授担任。 山大回归推动青岛蓝色跨越 2012年3月17日奠基,2016年9月16日迎来首批新生,山东大学,这座与青岛有着不解之缘的百年名校,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大背景下,与青岛再续前缘。 青岛蓝谷有关负责人介绍,山大青岛校区今年在蓝谷启用,翻开了蓝谷打造人才高地的新篇章。各大院校的进驻,让蓝谷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区,今年以来,青岛蓝谷新签约引进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6个、累计达到18个,引进“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3个、累计达到17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个、累计达到250余个。与此同时,青岛蓝谷致力于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山大将为青岛蓝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高端项目云集的蓝谷也将带来大量高层次就业岗位。下一步,蓝谷将进一步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在营造新城环境上增强引力,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打造海洋科技孵化创新平台。 山大再次回归青岛,落户青岛蓝谷,对于蓝谷、对于青岛意义重大。随着一座高水平大学园区的崛起,青岛蓝谷将成为推动青岛实现蓝色跨越的强大引擎。 “十三五”期间新增12个学院 (一)海洋学院 目前先期规划建设两大学科方向:一是微生物海洋学与海洋气候环境,二是海洋装备与信息工程。 (二)德国学院 (三)国际Agent学院 意图培养多个方向的一大批职业Agent(暂译为:经纪人)。 (四)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高度重视与山东大学的合作,已将青岛校区列入其海外校园之一。 (五)创意学院 作为培养创客人才的平台,培养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等各个环节的高端应用创意人才。 (六)政府管理(公共治理)研究院 由山东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共建,同时也为与青岛市和山东省深化合作提供智库平台。 (七)微纳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面向青岛市特色产业布局,建立一个可以支撑现有产业并引领新型产业的研发平台。 (八)青岛金融与财富管理研究院 高端金融人才培训基地、风险管理技术研发基地、金融大数据技术创新基地。 (九)中国海检研究院 由山东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成为全国培养海检人才的摇篮和海检领域科学研究的高地。 (十)交叉科学研究院 致力于建设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平台。 (十一)高等人文研究院 致力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发展和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使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信息安全研究院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安全技术和系统;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记者娄花)关注四川招考网微信,及时获取高校巡展、咨询会等高考活动资讯,了解院校、专业,专家答疑解惑
关注昭信志愿通微信,用于志愿通卡找回密码,或向昭信教育支付相关款项。
中职招生网